小曾三网 荨麻疹治验八则
你的位置:小曾三网 > 新闻 >

荨麻疹治验八则

发布日期:2024-12-09 13:23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荨麻疹治验八则

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病,症见瘙痒剧烈,搔握后起大小不一的条状丘疹团块,时起时消,无定时发作,有的短期内可挽救,部分阻误技能较长,其病因病机较为犬牙相错。笔者祖父马鸿汉是山东省曲阜市老中医,在70余年的皮肤科奇迹生活中,关于此病有着较为丰富的疗养训戒,据其不同的病因、症状辨证施治,获效较着,现将其挽救的部分验案整理如下。

1 胃热炽盛证

石某,男,41岁,1965年7月2日初诊。满身皮肤瘙痒,搔握后起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团块,呈阵发性,时起时消,反复发作半月余。经按荨麻疹疗养,打针葡萄糖、葡萄糖酸钙、维生素C、地塞米松,内服马来酸氯苯那敏、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,获效不著,瘙痒症状同前。当前:患者瘙痒难忍,搔握后起红色条状皮损,虚夸不宁。诉胃脘灼热,口苦口渴欲饮,溲黄尿有热感,便干。舌质红,苔黄燥,脉滑数。

会诊:荨麻疹(胃火炽盛,蕴于肌肤,风邪侵袭)。

治则:清泻胃肠之热,佐以疏风止痒。

处方:生地黄30g,牡丹皮12g,黄连10g,石膏10g,天花粉10g,知母10g,大黄12g,木通9g,竹叶9g,蝉蜕9g,白鲜皮15g,牛蒡子9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,忌腥辣食品。

7月7日二诊:服药后,皮损发作次数减少,痒感大减,口苦口渴症状较着放松,大便平时,小便略有热感。守原方去大黄、木通、石膏,生地黄减为20g,继进6剂,煎吃法同上。

7月13日三诊:上述症状通盘消退,不需再服,告愈。

按此案荨麻疹患者始用西药打针、内服,未能见效。祖父据其病因、症状,空洞辨证属于胃肠热盛蕴于肌肤,风邪侵袭所发。胃肠热邪不清,皮肤难以平缓。故以生地黄、牡丹皮、黄连、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大黄、木通、竹叶清胃肠之热并导热下行;蝉蜕、白鲜皮、牛蒡子疏风止痒。药症合拍,而收全功。

2 胃肠虚寒证

孔某,男,59岁,1967年11月14日初诊。患者每遇风寒即全身皮肤瘙痒,起大小不一的丘疹团块,反复2个月余,用旧例疗法疗养效不较着。当前:皮肤瘙痒,搔握后皮损呈现为淡红色。躯壳教学较差,发作时吐逆冷水,腹部稍痛,肠鸣频作,小便清长,大便稀溏。舌质淡,苔白,脉千里弱。

会诊:荨麻疹(胃肠虚寒,感受风袭)。

治则:温补胃肠,散寒疏风。

处方:党参20g,白术12g,茯苓12g,干姜10g,肉桂10g,竹茹9g,防风9g,白蒺藜9g,炙甘草9g。6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11月20日二诊:服药后上述丘疹团块发作的次数驱动减少,瘙痒症状已减,吐逆净水已无,腹部微痛,肠鸣频作症状放松,二便基本平时。守原方去竹茹,党参减为15g,白术、茯苓减为9g,干姜、肉桂减为6g,继服6剂后诸症病愈。

按本案患者阻误2个月余未愈,祖父据症详辨发病之因为胃肠虚寒,加之感受风袭发为荨麻疹。取理中汤加味,以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干姜、肉桂、炙甘草温补胃肠祛寒;竹茹和胃降逆;防风、白蒺藜疏风止痒。由于辨证相比贴切,诸药互用,辱骂分明,疗效显耀。

3 肌表阳虚证

单某,女,67岁,1969年3月3日初诊。全身遇风寒后即出现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,瘙痒尤甚,以顺眼手脚涌现部位为著,得暖则适且皮疹有所消退,反复发作近2个月。其间虽屡次内服中西药物(不祥)疗养,仍未病愈。舌质淡,苔白,脉千里。

会诊:荨麻疹(肌表阳气年迈,抗寒力差,风邪侵袭)。

治则:温阳固表,散寒祛风。

处方:黄芪30g,桂枝10g,羌活10g,干姜10g,防风10g,蛇床子10g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3月10日二诊:服药7剂后,上述症状均较着好转,皮损发生次数较着减少,遇寒后只有面、手部出现少数风团。守原方将黄芪减为15g,桂枝、羌活、防风、干姜减为6g,续服5剂。

3月15日三诊:上述诸症基本告愈,遇风寒皮肤已无瘙痒。患者条目牢固疗效,守上方稍作退换继进4剂后再未发。

按《证治准绳》云:“夫东谈主阳气外虚则多汗,汗出当风,民俗搏于肌肉,与热气并,则生瘖癗。状如麻豆,甚者渐大。”本案患者反复发作2个月余,多方用药未效。空洞其症状进展,祖父以为其属于肌表阳气年迈,感受风寒侵袭而致。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,重用黄芪为君助阳固表,增强机体回击力;原方中生姜易干姜,互助桂枝、羌活通阳散寒祛风;防风、蛇床子止痒疏风。由于辨证较为明确,所用药物切中病机,故收良效。

4 气血俱虚证

付某,男,59岁,1971年11月4日初诊。患者满身起大小不一的淡红色丘疹团块,时起时消,痒剧4个月。某院诊为荨麻疹,予抗组胺药物、钙剂、维生素及中药、中成药轮换内服屡次,仍未获效。患者形骸枯瘦,面色微黄,气短懒言,手脚乏力,常头晕忘记。舌质淡,苔白,脉细无力。

会诊:荨麻疹(气血俱虚,风邪侵袭)。

治则:益气补血,疏散风邪,佐以止痒。

处方:党参30g,白术10g,茯苓10g,黄芪30g,当归15g,白芍30g,熟地黄30g,川芎10g,防风9g,蛇床子9g,甘草9g。10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11月14日二诊:服用10剂后,面色由微黄转红,皮损再现的次数较着减少,瘙痒症状放松,头晕忘记、少气懒言、手脚乏力等较着好转。守上方将党参、黄芪、白芍、熟地黄减为15g,继服8剂。

11月22日三诊:上述诸症基本消释,为牢固疗效,守上方去川芎,党参、黄芪减为10g,防风、蛇床子减为5g,继进4剂后告愈。

按本案患者荨麻疹反复发作数月,且具面色微黄、气短懒言、肢体乏力、头晕忘记等症状,究其主因,祖父辨为由于气血俱虚,从而导致肌表抗邪力差,风侵而发。故用八珍汤加味,以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黄芪补中益气健脾;当归、白芍、熟地黄、川芎补血;甘草益气和中,和谐诸药。在补益气血扶正基础上,伍入防风、蛇床子祛风止痒,负气血得充,肌表得固,风疏痒止,而收全功。

5 血炎风侵证

陶某,男,27岁,1972年5月6日初诊。满身皮肤作痒,搔握后呈现出红色条状皮损,且愈握愈多,肌肤触之灼热,无定时发作5个月。其间经两家病院会诊为东谈主工荨麻疹,打针内服外用中西药物(不祥),其时瘙痒症状稍能放松,事后已经照旧。口渴,舌质红,苔黄,脉数。

会诊:东谈主工荨麻疹(血热兼受风袭)。

治则:凉血清热,疏风止痒。

处方:生地黄30g,紫草12g,牡丹皮12g,赤芍12g,地骨皮12g,玄参15g,麦冬10g,知母10g,蝉蜕9g,浮藻9g,白鲜皮9g。10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5月16日二诊:服用10剂后皮肤瘙痒感大减,即使搔握后皮损色已转淡红,触之灼热感已无,口已不渴。守上方去知母、麦冬,生地黄减为15g,紫草减为9g,玄参减为10g,继进8剂,皮损未再出现,痒感消释。

按东谈主工荨麻疹,又称皮肤划痕症,临床中相比常见。据其搔握后皮肤潮红、触之灼热、口渴、痒感剧烈等症状,阻误数月未愈。祖父以为其属于血热受风而发。以生地黄、紫草、牡丹皮、地骨皮、赤芍、知母、麦冬凉血清热;玄参不仅清热,亦能消斑毒;蝉蜕、浮萍、白鲜皮止痒疏风。由于所用中药与临床症状相符,热清风疏,皮损消退,而收佳效。

6 肝胃热盛证

陈某,男,41岁,1972年9月2日初诊。全身皮肤瘙痒,搔握后呈现大小不一的红色丘疹团块,痒剧月余。频繁规疗法内服外用药(不祥)屡次,着力不显。焦灼易怒,头痛头胀,胃脘灼热,口苦口渴,尿黄。舌质红,苔黄,脉弦滑数。

会诊:荨麻疹(肝胃热盛,兼感风客)。

治则:清泻肝胃之热,疏风止痒。

处方:龙胆草12g,栀子10g,黄芩10g,夏枯草10g,紫胡10g,生地黄15g,石膏10g,知母10g,天花粉10g,黄连10g,车前子10g,木通6g,蝉蜕9g,白蒺藜9g。8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
5月14日二诊:服药8剂后,皮损发生次数较少,痒感大减,即使握后肤色呈现淡红。焦灼易怒、头痛头胀、口渴口苦症状王人轻,小便平时。守上方去石膏、车前子、木通,龙胆草、生地黄减为9g,蝉蜕、白蒺藜减为6g,继服6剂,瘙痒症状消释,诸症挽救。

按本案患者始用西药内服外用,皮疹仍时起时消,反复再现,痒如前状。祖父据其口渴口苦、焦灼易怒、头痛头胀、胃脘灼热等症状,辨为肝胃热盛,复受风邪侵袭而致。药用龙胆草、栀子、黄芩、柴胡、夏枯草、生地黄、车前子、木通清解肝经之热;石膏、知母、天花粉、黄连清胃火热;佐蝉蜕、白蒺藜祛风止痒,药证相符,疗效显耀。

7 干冷互结证

杨某,女,33岁,1975年7月10日初诊。在无较着诱因下,满身皮肤瘙痒,搔握后出现大小不一红色条状皮损,触之灼热,得凉则景观,无定时发作1个月。经服西药马来酸氯苯那敏、赛庚啶、醋酸泼尼松、维生素C,外用炉甘石洗剂等旧例疗法,均未挽救。小便色黄,尿有热感,大便黏滞不爽。口苦口中黏腻,渴不欲饮,纳食不香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濡数。

会诊:荨麻疹(脾胃干冷互结,蕴于肌肤,复受风袭所发)。

治则:清利脾胃干冷,祛风止痒。

处方:白术12g,茯苓12g,山药12g,薏苡仁30g,佩兰10g,黄连10g,栀子10g,车前子10g,滑石10g,白鲜皮10g,牛蒡子10g,地肤子10g,甘草9g。8剂,水煎服,日1剂,忌浓重辛辣食品。

7月18日二诊:服药8剂后,皮损发作次数已较着减少,瘙痒及口苦口腻等症状随之放松,纳食增多,二便平时。守上方去车前子,白术、茯苓、山药减为9g,薏苡仁减为20g,甘草减为6g,继服6剂。

7月24日三诊:皮肤瘙痒、口苦口腻等症状已无,纳食平时。患者条目再服以牢固疗效。守上方略事加减继进3剂而愈。

按据本案患者空洞发病主因,祖父辨为脾胃干冷互结蕴于肌肤,兼受风侵而发。治以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薏苡仁、佩兰、黄连、栀子清利脾胃干冷;车前子、滑石、甘草导干冷下行;白鲜皮、牛蒡子、地肤子祛干冷止痒疏风。治法妥当,使脾胃干冷得以清解,风疏痒止,肌肤平缓,诸症王人愈。

8 阴虚内热证

胡某,女,57岁,1978年4月28日初诊。皮肤无定时发痒,搔握后起大小不一的红色条状皮损,触之灼热,以午后及晚间加剧,得冷景观,阻误2个月未愈。其间内服外用数种西药(不祥)着力不著。当前:除上述皮损外,两颧色红,午后较着,口渴,虚夸不宁,昆仲心热。舌质红,苔少,脉细数。

会诊:荨麻疹(阴虚内热,蒸灼肌肤,风邪侵袭而致)。

治则:滋阴清虚热,疏风止痒。

处方:银柴胡12g,胡黄连12g,青蒿12g,鳖甲15g,生地黄30g,麦冬15g,知母12g,地骨皮12g,秦艽10g,白鲜皮10g,浮萍9g,蝉蜕9g。9剂,水煎服,日1剂。忌食腥辣之物。

5月9日二诊:服药9剂后,皮肤瘙痒及灼热感大减,皮损呈现次数减少,颧红口渴、虚夸、昆仲心热等症状王人轻。舌质变淡,苔润。守上方去秦艽,银柴胡、胡黄连、青蒿减为9g,生地黄减为15g,麦冬、知母减为10g,续服7剂。

5月16日三诊:诸症继轻,皮损灼热感已无,为牢固疗效,守上方去麦冬、生地黄、浮萍,继服4剂后上述诸症均愈。

按此案患者始用西药获效不显,除阵发性瘙痒剧烈,皮损灼热,并有口渴、两颧色红、虚夸、昆仲心热、舌质红、少苔、脉细数等。祖父对此辨为阴虚内热,蒸灼肌肤,感受风侵而呈现红色皮疹。治取银柴胡、胡黄连、青蒿、秦艽、生地黄、麦冬、知母清虚热滋阴;鳖甲补阴能退蒸热;地骨皮清热退蒸;白鲜皮、浮萍、蝉蜕疏风止痒。诸药合用可使阴液充,虚热退,风疏痒止,获效显耀。(马开国  山东省曲阜市第二东谈主民病院)
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疗养行为请在大夫开导下使用。)

开头:中国中医药网

本站仅提供存储就业,通盘骨子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存害或侵权骨子,请点击举报。

友情链接:

TOP